Bootstrap Image Preview
:::
  主日信息講章
寄給朋友寄給朋友 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回列表往後一則往前一則
項目標題圖示 -20150906主日信息【有〝向來〞才會有〝未來〞】
有相關圖片檔

 



2015/09/06台北新榮耀堂主日信息 朱台深牧師



【有〝向來〞才會有〝未來〞】



 



    上週一條新聞、一張敘利亞難童陳屍海灘照片,震動世人的心。歐洲國家,嚴峻拒絕有之、伸出援手有之、有的被迫改變難民政策有之、當然還有自顧不暇或袖手旁觀者,最奇怪者,為身處事件周遭波灣國家卻是一個難民也不收容。



    台灣也許不是敘利亞難民選項,但若有能力或機會,我們會做出什麼選擇呢?(透過台灣世界展望會,也許能有間接性幫助呢。)



    親愛的,你幸福嗎?你有多幸福呢?有人說:「與自己家人同心做一件事情,那是幸福。」有人說:「能吃、能喝、能睡就是幸福。」有人說:「父母健在,很幸福。」有人說:「我還有工作,很幸福。」



    有人說:「父母吵架也是幸福,表示他們還建在。」老奶奶說:「現在還有力氣可以出門探訪,真是幸福。」我想,如果可以在講台講到陣亡,那也是幸福吧。



    女兒在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,每週又在學校兼職上兩天班,學校提供教職員孩子上幼兒園,很早就問「樂樂」想不想上學?孫子興奮等待了幾週,第一個天上課天就迫不及待地背著小書包,一早坐在門口階梯上,等媽媽從車庫開車出來帶他上學(那可愛模樣實在很有療癒效果)。你說這個孩子幸不幸福呢?(非常幸福!眾答。)那麼,是不是每個孩子理當這樣幸福呢?



    在海難中喪生不只三歲小孩Aylan Kurdi,五歲哥哥及媽媽都在這場悲劇中喪生,兩位快樂小孩都是父母心頭肉,為了尋求更好機會與環境(家族裡面有十一個人被伊斯蘭國ISIS殺害),全家坐上難民船,想從敘利亞逃到土耳其,再轉道歐洲。無奈海上風浪太大,船長棄船逃跑,父親一手掌舵,一手拉著太太、小孩,直到船翻、妻兒溺死,只剩爸爸Abdullah Kurdi獨活。



    Aylan臨死之前哀求父親:「Daddy, please don't die. 爸爸,不要死。」聽起來真叫人鼻酸,俯臥沙灘的畫面,被重製安睡於小孩床,正如眾聖徒所信,不是「死了」、而是「睡了」。如今Abdullah帶著家人遺體返回敘利亞安葬,失去了家人,他說:「只想在墳前守著家人,再也不逃了!」家人,永遠是真正幸福所在。



    Abdullah面臨無力承擔的家庭悲劇,追根究底還是個國家悲劇。敘利亞內戰前有2,200萬人口(與台灣相當),現今400萬流亡海外、760萬人流離失所,換句話說,內戰造成全國一半人口都在流浪,躲的躲、逃的逃;吃不好,也睡不好,有人無家可歸,更甚者,則早已家破人亡了。你可以想像嗎?一個家庭有一半人口在流浪,全國百姓之中,二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流離失所,這根本就是折磨!



    Aylan之死,改變了歐洲國家難民政策。德國總理梅克爾前兩天宣布,計畫接收80萬難民,法國也隨之跟進,英國在難民政策上則一直很保留,事件發生前只接受了216位難民移民英國(我那幸運的敘利亞同學Lamaa竟然是其中之一?!)敘利亞內戰時,她逃出國門,數度因想念家人欲回返家園,開始時,父母說:「我們還好,先不用回來。」



    再次詢問時,父母說:「不要回來看我們,在英國好好待著。」最終再問時,父母已是口氣不佳:「不准回來,在國外想辦法活下去!」一次又一次的對話,聽見一次又一次的絕望。所幸英國如今也改變了難民政策,願意接受更多難民移民(雖然是順應輿論壓力)。近日接到敘利亞同學來函,全家還活著,求神保守平安,並給他們機會逃離國外……。



    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這一代已沒有戰亂、沒有流離失所,無法全然理解活在那種光景是何等地無奈、何等地痛苦!但設身處地想一想,若需每日為求生而四處逃亡、餐風露宿,你就會理解我們現在所擁有一切,是多麼大地幸福啊!現在我們有家可住、有生活可規劃、有工作可做、身體不適有處看病、有自由參加聚會……,我們真是幸福!



    然而,敘利亞的苦難卻也是其來有自。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伊拉克成功奪權後,透過軍事政變掌握了敘利亞政權。接下來52年中,敘國經歷政爭、政變、長期獨裁,而後是無止境的內戰,請問,誰是最大受害者?



    無非是超過 1,100萬名,在政府軍和反政府軍戰火夾縫中討生活的百姓,他們被迫逃離家園,更糟的是,因ISIS伊斯蘭國入侵,而使國家情勢更形嚴峻。敘利亞百姓的痛苦非當下苦果,乃是國家數十年來爭權奪利的結果,握有權柄者絲毫不以蒼生為念,以致於民不聊生,因為過去有「長期之因」,才會造成有「現在之果」,是因「向來」而造成了「未來」。



    敘利亞「向來」都在爭競、爭權、獨裁、戰亂、無憐恤當中,所以毫無「未來」可言,看看今日台灣,想想台灣未來,似乎沒有太多引以為傲的表現,但求神幫助我們聚焦在祂身上,能夠帶領更多人認識上帝,才會更有能力祝福國家。



    有更多人信主,才懂得在家庭當中彼此祝福;在職場中建立基督文化;在學校中傳遞真理;在社會中共築美好家園,因為神的義——使邦國高舉。基督徒可以不一樣,讓我們從自身做起,改變家人、社區、社會,乃至改變國家。



    最近美國教會推薦許多牧者出來參與選舉,當然,改變有不同渠道與方式,但我相信,唯有從我們自己做起才是最好方式,想要傳福音嗎?當自己、家裡好得讓人羨慕,福音就自然產生果效了。



    少時初信主時就喜歡去「岳母」家(當然那個時候是為了追師母而接近張奶奶),一下子就覺得與我家氣氛完全不一樣,正如「甜蜜的家庭」歌詞一樣:「我的家庭真可愛,整潔美滿又安康,姊妹兄弟很和氣,父母都慈祥……。」



    心想,世界上還真有這種家庭ㄟ?後來才明白,因為他們在基督裡,有愛才有甜蜜啊!可是,這種家庭是自然形成的嗎?那得經過10年、20年、30年長期營造,才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呢。弟兄姊妹,你想要你的家庭變成什麼樣子?希望「將來」如何,「現在」就要如何。希望兒女將來愛神、成為神所使用的器皿嗎?



    現在就要做,不能等到二十年跑來找牧師幫忙,那時只能求神憐憫了。你說這樣好像也看不出什麼果效阿,但如果我們從小就把孩子帶到神面前,孩子的理念會與你相同,縱使他心中不接受,但他仍然知道那是真理,一家人都在真理裡面思考,這樣就有無窮希望了。請讀今日經文如下:



    「亞伯拉罕年紀老邁,向來在一切事上耶和華都賜福給他。亞伯拉罕對管理他全業最老的僕人說:請你把手放在我大腿底下。我要叫你指著耶和華─天地的主起誓,不要為我兒子娶這迦南地中的女子為妻。你要往我本地本族去,為我的兒子以撒娶一個妻子。僕人對他說:倘若女子不肯跟我到這地方來,我必須將你的兒子帶回你原出之地麼?亞伯拉罕對他說:你要謹慎,不要帶我的兒子回那裡去。耶和華─天上的主曾帶領我離開父家和本族的地,對我說話,向我起誓說:我要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。他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,你就可以從那裡為我兒子娶一個妻子。倘若女子不肯跟你來,我使你起的誓就與你無干了,只是不可帶我的兒子回那裡去。僕人就把手放在他主人亞伯拉罕的大腿底下,為這事向他起誓。」(創世記24:1-9)



    亞伯拉罕當年蒙神呼召,離開本地、本族,到神要帶領的地方去,雖然年紀已漸老邁,卻在一切事上都蒙神賜福。現今兒子長大了,必須為他成家立業,於是派遣老僕人回到本家幫忙尋覓,因他不許孩子娶異鄉女子,他找來家中老總管,回本地家為以撒娶妻,但不可帶以撒回家,因亞伯拉罕謹記著神的吩咐,異鄉之地會成為蒙福之地,會成後裔產業。



    以利以謝當然想要完成任務,但其中難度甚高,要讓一位素未謀面女生離鄉背井,去到與陌生人建立家庭,談何容易呢!亞伯拉罕似乎不管結果如何,只知道相信神的帶領,他向僕人說道:「這事儘管去做吧,如果女子不同意也與你無關。」



 



一、亞伯拉罕向來合乎蒙福的原則~有〝向來〞才會有〝未來〞



    「亞伯拉罕年紀老邁,向來在一切事上,耶和華都賜福給他。」(創世24:1)



    「向來」——是素來、一向如此。從娶媳婦事件看得出來,亞伯拉罕在每一件事上,「向來」尊主為大,因而從蒙召到年紀老邁,神一直都賜福予他。



    亞伯拉罕自稱自己是神的僕人,他在許多事上,都站在對的、正確的位置,以致於神不稱亞伯拉罕是僕人,而是朋友,連神要審判所多瑪、蛾摩拉時,都先跟亞伯拉罕打招呼,亞伯拉罕「向來」所有事都尊主為大,後來也因而蒙神同在、多有恩膏。



    想要神同在嗎?那就得尊主為大,而且「向來」如此。我們的問題常常在於反反覆覆:有時候尊主為大、有時候尊老婆為大、有時候尊丈夫為大、有時候尊小孩為大,有時候又尊自己為大……,直到再次被提醒尊主為大之時,神的恩膏、同在才又再次臨到我們身上。



    當然,有時候我們也會尊人為大,連大祭司以利都曾犯這樣錯誤,神審判以利說道:「我所吩咐獻在我居所的祭物,你們為何踐踏?尊重你的兒子過於尊重我,將我民以色列所獻美好的祭物肥己呢?」(參撒母耳記上二章29節)。



    多少父母犯錯,就在於順從了兒女的錯誤處,以至於無法在真理上走相同道路,求神幫助我們明白,亞伯拉罕為什麼蒙福呢?因為他「向來」在一切事上,都合乎蒙福原則,如果你一向都在蒙福原則裡面,用不著旁人為你祝福禱告,你都會經歷擋都擋不住的祝福呢,求福,還不如求蒙福的原則啊!



    記得二十餘年前初到韓國訪問,被敬虔信徒深深感動,心裡還想,這也太誇張了吧?韓國接待家庭一接到我們上車,司機不開車,先坐在駕駛座上默默禱告,禱告後才發動車子上路。帶我們進到家裡,進了門卻不叫我們進屋,先站在玄關禱告後再進屋內。



    到了客廳坐下,先跪下禱告再奉茶迎客,哎呀!好累喔!當時在想,這是否因被訓練接待外賓,才有的規矩,住了幾天後發現,主人家每天都是如此,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先禱告,出門、上車、進教會……,都先禱告,這樣的信仰怎麼會不蒙福呢!見微知著,難怪韓國教會復興,因為有如此信徒「向來」如此啊!



    詩篇二十五篇2節記載:「我的神啊,我素來倚靠你;求你不要叫我羞愧,不要叫我的仇敵向我誇勝。」是的,要向仇敵誇勝嗎?我們若素來(向來)倚靠神,面對仇敵就可以得勝、不羞愧了。



    約翰福音十一章5節記載:「耶穌素來愛馬大和他妹子並拉撒路。」就因為耶穌素來(向來)愛他們一家人,當拉撒路面臨死亡之時,耶穌因愛而顯出了神蹟。期待神蹟(神做事的軌跡)發生在你身上嗎?如果素來(向來)愛神,神也素來(向來)愛你,臨事時候就有神蹟了,「向來」如此,才有美好「未來」的結果。



    使徒行傳十六章14節記載:「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,名叫呂底亞,是推雅推喇城的人,素來敬拜神。他聽見了,主就開導他的心,叫他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。」親愛的弟兄姊妹,想要聽懂真理嗎?那可不是智商問題,還得讓主開導我們的心阿,否則,所看、所聽也只不過是道理而已,因為呂底亞素來(向來)敬拜神,就有被神打開心竅的「未來」。



    羅馬書十六章1-2節記載:「我對你們舉薦我們的姊妹非比,他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。請你們為主接待他,合乎聖徒的體統。他在何事上要你們幫助,你們就幫助他,因他素來幫助許多人,也幫助了我。」



    我們很容易體會:「得道者多助。」希望人際關係、事業、前途開展,就得抱持「向來」幫助別人的理念,如同企業界的「藍海」理論,才會有彼此幫助、合作祝福臨到。因為非比素來(向來)幫助許多人,「未來」就蒙了保羅舉薦。弟兄姊妹,我們若想在「未來」蒙福,那麼我們素來(向來)就要合乎蒙福的原則。



 



二、亞伯拉罕向來順服上帝的命令~有〝向來〞才會有〝未來〞



    「亞伯拉罕對他說:你要謹慎,不要帶我的兒子回那裡去。耶和華─天上的主曾帶領我離開父家和本族的地,對我說話,向我起誓說:我要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。他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,你就可以從那裡為我兒子娶一個妻子。」(創世24:6-7)



    亞伯拉罕對老管家要求兩件事:一是為兒娶妻回寄居地、二是不讓兒子回本家成親。因為亞伯拉罕相信神的應許:「我要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」;同時也順服神的引導:「他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」,而「向來」順服,造就了「未來」幸福。



    管家受託任務並不容易完成,要找本族人、相同信仰、還要跟隨陌生人離鄉背井。想那利百加也不容易,是哪裡來的勇氣呢?「一見」鍾情就已經很危險了,更何況是「未見」鍾情,簡直是豪賭一場。亞伯拉罕更是武林奇葩一株,只靠一招——順服,就能闖蕩江湖、天下無敵。



    亞伯拉罕「向來」順服,神這樣說,他就這樣做,也要求僕人去行,當神對他說:「亞伯蘭,你要離開本家、本族,往我指示你的地方去。」他二話不說,就打包離家。



    面對姪子羅得漸有二心,情願讓羅得選擇最豐美之地,亞伯拉罕「說讓就讓」,因為相信也順服神的帶領,而神也說了話:「你起來,縱橫走遍這地,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。」當神對亞伯拉罕說:「把你的兒子帶到山上,將他獻作燔祭。」



    燔祭意為毫無保留地宰掉、燒掉,亞伯拉罕信神會負一切責任,亞伯拉罕「說獻就獻」。弟兄姐妹,亞伯拉罕為什麼蒙福?因為他「向來」順服上帝的命令,從來不打折扣(我們是常常會自動七折八扣),結果是:燔祭也獻了、羊羔也預備了、以撒命也保留了、神蹟也經歷了……,有〝向來〞的順服,因而會有〝未來〞的蒙福。



 



三、以利以謝向來選擇對主人忠誠~有〝向來〞才會有〝未來〞



    「僕人就把手放在他主人亞伯拉罕的大腿底下,為這事向他起誓。」(創世24:9)



    「那人就進了拉班的家。拉班卸了駱駝,用草料餵上,拿水給那人和跟隨的人洗腳,把飯擺在他面前,叫他喫,他卻說:我不喫,等我說明白我的事情再喫。拉班說:請說。」(創世24:32-33)



    以利以謝受命後就把手放在亞伯拉罕大腿下起誓,旋即就展開了一段娶親之旅,按照他主人不算合理的命令前進,回到本族,一下子就遇到了拉班(後來雅各的舅舅),總管接受拉班熱情接待,送水給以利以謝和隨從們洗腳,把擺飯給他們喫。



    這僕人竟然說:「我不喫,我有要事前來,等我講清楚、說明白了再喫。」以利以謝長途跋涉,一路上沒得好吃、好睡,其實要辦好事,也不差這一時半刻(根本沒有人看見),但他仍是選擇對主人忠誠。要不,說完再吃;要不,說完根本就不必吃了,這種忠誠的品格已經不多見,亞伯拉罕並沒有交代得這麼細,誰不知吃飯皇帝大(台語)?只是僕人心繫著主人所交代之事,現在的用語叫「使命必達」。



    以利以謝帶著高難度任務回到本家,自知沒有把握,只好禱告神:「耶和華─我主人亞伯拉罕的神阿,求你施恩給我主人亞伯拉罕,使我今日遇見好機會。」(參創世記二十四章12節)



    神果然把利百加帶到他眼前,又將符合他禱告的印證顯明出來,讓以利以謝不得不低頭向神下拜、禱告:「耶和華─我主人亞伯拉罕的神是應當稱頌的,因他不斷地以慈愛誠實待我主人。至於我,耶和華在路上引領我,直走到我主人的兄弟家裡。」(參創世記二十四章26-27節)



    神既以印證了祂的帶領,怎能有所遲延呢?以利以謝「向來」顯出一貫品格,以利以謝選擇對他的主人忠誠(與亞伯拉罕同時離家,不管境遇如何,數十年如一日)。



    回到工作來看,聖經在職場上忠誠的原則未曾改變,要對老闆及主管忠誠,除非他們違反聖經教導,在合乎真理、合法原則下,不論他的性格和領導方式如何,我們都要選擇忠誠,因為神常常運用環境、運用人來磨礪我們的性格。



    哈佛有一位Laura Nash教授,訪談了85位中、大企業高階主管,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背景——「基督徒」,寫就了一本書:「Believers in Business」,Nash歸納了基督徒在職場上會面臨以下七個問題,全都充滿挑戰、衝突與張力:



1.應當看重神OR看重利潤?基督徒從事企業,無論時間、金錢投資、職場決策、職涯規劃……,佔據了大部分時間,似乎生意成敗指標只在乎盈虧,企業主當考慮到神的心意還是利潤? 



2.應當愛人OR與人相爭?世界是教導我們奪取、爭勝,勝者為王、敗者為寇;信仰則教導我們愛人、祝福別人,兩個衝突中應當如何抉擇?



3.應當關心員工OR關心效率?關懷員工本是基督徒企業主的基本原則,但若員工表現不佳,應當是在乎他的工作效率?還是關心他達不到應有的工作效率?



4.應當謙卑經營OR主動行銷以求成事?職場基督徒都必須決定自己的企業文化,是要選擇謙卑低調,還是注重行銷以追求成功呢?



5.應當以家庭為重OR以工作優先?事業成功了,家庭呢?家庭照顧好了,事業呢?重心、時間的規劃,熟輕?熟重?



6.應當奉獻OR累積財富?人兩腳,錢四腳”,該用財富快速追求財富?抑或感恩回應神的賞賜、顧念神家需要?



    週間聽見瓊玉姊妹從高雄返台,特別獻上一筆感恩奉獻,請聽她分享神神的恩典與作為:



    「前一陣子颱風之後,我回高雄老家去看看,去年剛上台北來的時候,是每個月都會回去,現在重心就比較是在台北了,就兩個月回去一次,而且在教會大家感情也都很好。我要見證的是,我高雄的房子是一個獨立門戶,我們鄰居都是一整排的,我這戶旁邊鄰居只有一層樓,所以我家從二樓到四樓都是空的,



    在高雄我們都會搭鐵皮來遮蔭防曬,我也覺得習以為常,心想颱風過去了,高雄的家一定沒事,所以沒有急著回去。到了我該返家看看的時間,回到高雄那一天,神就做了很特別的安排,我隔壁的鄰居就走出來,看到我就立刻先問候我丈夫現在的狀況,我就說,他還是一樣在醫院裡面繼續療養,只是平穩還沒有醒過來。



    他說這一次的颱風,把他兩家的鐵皮屋,全部都掀起來了,好不容易才全部處理好,他叫我趕快樓上樓下去檢查一下。我的心裡就楞了一下,因為他家就緊貼著我家隔壁,可是我昨天晚上看,好像都沒事啊,只有天線掉了,電視不能看,當鄰居跟我講完之後,



    我趕快又再跑上樓去看,我就感謝神,?這麼的照顧我,我還不知道感恩,如果隔壁的沒有跟我講,我還不知道我們這麼大的恩典呢,我以為我本來就沒事,本來就是會這樣的,所以我非常感謝神!上帝在我還沒有請求祂之前,祂就先護衛我,保護我的財產!」



    感謝神!瓊玉姊妹說:「她愛神,神就保守她的家,她顧念神家的需要,神也護衛她的財產。」隔鄰鐵皮屋頂被吹毀,雖然瓊玉人在台北,但是高雄家卻是被保全了,讓我們把一切榮耀歸給神。



    親愛的弟兄姊妹,我們以為我們是賺取者、收成者、擁有者……,其實是神在保護我們,神不只保護在我們有的產業,祂還為我們設定了最佳方式,什麼時候給你?如何給你?等到你「向來」如此之時、等到你「向來」愛主之時、等到你「向來」行神的道之時、等到你「向來」懂得對神給予(獻心、獻財、獻身)之時,他就會按著時候賜與,



    神的話說:「凡有給人的,就有人給他的。」我們給神,神也會給我們,但兩者間果效不同,我們給神一鏟,神也給我們一鏟,但是,神的鏟子永遠比我們「大」,甚至「無限大」;你給神,神也給你,金山、銀山都是祂的,神若定意要給予,我們可就吃不完兜著走了,你顧念神,神必顧念你,哈利路亞!



7.面對現實環境,應當選擇屬天的OR屬世的思維?聖、俗之間似乎有著數不完的衝突,是要合乎己意、人意,抑或合乎神意?,企業經營,瞬息萬變,選擇神?還是選擇人?



    親愛的弟兄姊妹,這些道理在企業當中如此,在我們生活當中,似乎也亦曾相似,Nash 做了個歸納,在企業界的基督徒大致分為三類:



a.看不見其中衝突OR對衝突視若無睹:一種是看不見衝突、另一種則是有看卻沒有見。 



b.看見張力,但認為信仰在職場中有衝突:在職場中實踐信仰滯礙難行,必須有所妥協。



c.看見張力並尋求兩者衝突之間平衡:這一類型基督徒,很成功地把信仰帶入職場之中。



    只有第三這種人,才能夠很成功地把信仰帶入他所屬環境之中,甚至帶來家庭、社區、社會、國家改變,而這種人勢必「向來」如此,「未來」才能蒙神賜予長遠、有尊榮祝福。



    親愛的弟兄姊妹,有「向來」才會有「未來」,那「向來」是如同亞伯拉罕——「向來」合乎蒙福的原則、又「向來」順服上帝的命令;那「向來」也是如以利以謝——「向來」選擇對主人忠誠,以致於神大大地賜福了這位信心之父,也賜福了以利以謝,成為一個忠心好管家的美好典範!



 


有相關圖片檔
圖片-01.jpg圖片-02.jpg圖片-03.jpg

圖片-04.jpg圖片-05.jpg圖片-06.jpg

圖片-07.jpg圖片-08.jpg圖片-09.jpg

圖片-10.jpg圖片-11.jpg
回列表

最後修改日期:2020/5/31 下午 10:32:00

 

 

 

 



台北新榮耀堂 New Taipei Glory Church
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782號
TEL(02)27276003 0921828754 FAX(02)2363-9401
Copyright ⓒ 2015 New Glory Church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