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06/21台北新榮耀堂端午節主日信息 朱台深牧師
【天問?還不如問天!】
「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?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?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,像根出於乾地。他無佳形美容;我們看見他的時候,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。他被藐視,被人厭棄;多受痛苦,常經憂患。
他被藐視,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;我們也不尊重他。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,背負我們的痛苦;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,被神擊打苦待了。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,為我們的罪孽壓傷。
因他受的刑罰,我們得平安;因他受的鞭傷,我們得醫治。」(以賽亞書五十三章1~5節)
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 cd
準備從政的候選人,正在台上聲嘶力竭地推銷政見(現在是攻訐較多),此時有人送上米粽,群眾則高聲歡呼:「凍蒜!凍蒜!(台語當選之意)」。
大考臨到前,校長舉起長串粽子,送上誠摯的祝福,象徵考試「高中(粽)!」不記得甚麼時候開始,粽子開始產生新意義,除了食用還增添不少用處,很符合現代人多功能的需求。
端午節最記得是粽子。外婆家吃飯的人太多了,家人及廠裡工人加起來數十餘人,包粽子所費人力龐大,粽子雖然好吃,但光刷粽葉就刷得手心發白,直到聞到美味的粽香,一下子就忘了包粽的辛苦。
上學後,才知道還有屈原這號人物,小時候不知道他到底偉大甚麼,但跳水自殺卻印象深刻,因為溺水過,那種死法一點也不淒美,亂痛苦的。
屈原是在當代知名的學者、從政者,最有名的著作當屬《離騷》和《天問》。《天問》是「大哉問」,有問而無解;《天問》是怨懟而問,既然憤世嫉俗,怎會有客觀答案?
「天問」既然問不出,還不如不問;與其「天問」,還不如「問天」。「問天」是問最高層,問上帝才能找到答案。端午節,想一想,「如何問」?想一想,「當問誰」?
屈原其人與其事
一個人輕生尋短,以投河結束自己的人,歷經數千年後,卻還被世人紀念,算是相當罕見。屈原內心雖有軟弱,但也有其獨特的思維、獨到的見解,紀念與習俗連結,形成今天端午節形式。
今人食粽,想到屈原賦詩之能,後人把端午節又定為詩人節,成為古今士大夫典範。司馬遷在《屈原列傳》評說:「詩經國風好色而不淫,小雅怨謗而不亂,若離騷者,可謂兼之矣。」可見太史公對屈原的評價之高。
一、天問或是問天
屈原著《天問》,囊括宇宙、自然、歷史、社會…等項,共計一百七十條問題,全屬自問自答,看來無非是發洩心中的憤怒,藉文字而抒解愁緒。
主耶穌也問,但與屈原不同在於:祂是「問天」,目的也非發洩情緒,乃在於解決人類的問題和有限,並尋求如何引領人進入祝福之道。
屈原「天問」,問題既多也大,而歸根結底不過一句話,就是:「楚懷王為什麼離棄我?」為何我忠心耿耿、心向楚王,他卻不接納我的意見。
主耶穌釘在十字架時也問:「我的神啊,我的神啊,為何離棄我?」但祂可知道一切答案全在創天造地的神那裡。屈原、耶穌二人同樣都問,但因詢問對象不同,兩者差異極大。
屈原效忠人間皇帝,卻不蒙愛而終。
耶穌忠於天上君王,因愛世人而亡。
屈原選擇逃避人生,所以憂傷棄世。
耶穌決心面對死亡,因愛勇敢赴死。
屈原仍望帶罪立功,重返昔日榮景。
耶穌無罪代替有罪,只求神旨成就。
一棄世、一救世,一字之差,有如天淵之別。屈原問到極致不過「天問」、「大問」;神的兒女卻懂得「問天」、「問神」,會「問天」才懂得禱告:「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!」屈原會問天,就不會想不開啦。
二、天問不如不問
屈原著書意在勸楚王,莫藉與秦國結親以獲太平,楚王算計政治利益,希望與秦共享天下,屈原認為,秦為虎狼之國,楚斷不能與奸詐的秦國同行,
可惜楚王不理會三閭大夫規勸,屈原得罪君王身邊寵臣,一番政治鬥爭之下,被放逐異域。流放期間仍自視甚高,話說得又酸又怨: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」《漁父》
回顧當時,定非只有屈原獨清、獨醒,而是部分人酣睡、污濁,問題在於三閭大夫找錯對象、生錯時代,以致於無力回天,屈原自己看走眼仍自以為是;他沒有錯看秦國,秦確實如豺狼吞併六國,
但他錯看懷王,楚王為一己之私,替自己找出路,選擇與秦結親,也是不得已的政治判斷。人心詭詐、政治污濁,舉世皆然,不識神很難識人,一方面選邊站、一方面發出「天問」,心中如海浪翻攪,哪會有安息呢?懂得「問天」則何需「天問」呢?上帝就是答案啊。
錯一次不要再錯第二次
屈原曾經得寵也失寵,從近身權臣被貶為邊疆小吏、從繁華京城到窮鄉僻野、曾享仕途風光到哀怨以終。他曾憤慨說道:「已矣哉,國無人莫我知兮,又何懷乎故都?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,吾將從彭咸之所居。」《離騷》
全國既無人知我,不如隨彭咸棄世,又說:「眾皆競進以貪婪兮,憑不厭乎求索。」《離騷》眾人盡皆貪婪且需索無度,仕途不順,、亂臣當道也許是事實,但說都是別人之錯,難免失之武斷。屈原仕途得意之時,因言辭峰利,交惡當道而遭到排擠。
二度返回朝庭廟堂之中,仍然與人相處不好,再次被貶江南,屈原解釋為別人嫉妒之故:「眾女嫉餘之峨眉兮」《離騷》。似乎屈原被貶之時,沒有引起太多關切,直到投水之後才引發後世同情,人生對不正確的對象負責?難免羞憤交集啊。
地上本就沒有新事。當大衛王失勢時,手下首席軍師亞希多弗立刻反目投靠新王押沙龍,直到押沙龍不聽其言,他就憂憂悶悶地上弔自殺了,屈原不是第一人,遭遇相同、結果也差不多少,拚命「天問」還不如不問,除非正確地「問天」。
在祂那裡有答案
「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,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。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,又如青菜快要枯乾。你當倚靠耶和華而行善,住在地上,以他的信實為糧;又要以耶和華為樂,他就將你心裡所求的賜給你。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,並倚靠他,他就必成全。」(詩篇三十七篇1~5節)
原來在神那裡才有答案,不需要嫉妒、憤怒,不義之人永遠存在,與其消極對抗,不如靠神為善,以祂的信實度日,問問自己的心:「搖尾討人喜歡?還是討神喜悅?」
問問天吧,因為是神評價我們,不是人評價我們,神會將我們擁抱,人會在背後?刀。以神為樂,神就回應我們,不要巴結乞憐,只要求神的喜悅,神就成就們心裡所想的事,交託祂、倚靠祂,祂必然成全,愚笨的人才會在人的「自私」和「有限」中找答案。
三、問天才有明天
「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,像根出於乾地。他無佳形美容;我們看見他的時候,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。他被藐視,被人厭棄;多受痛苦,常經憂患。他被藐視,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;我們也不尊重他。」(以賽亞書五十三章2~3節)
耶穌被藐視、受苦,在世上大有憂患。柔弱無力如嫩芽,手一摘、腳一踩就沒了;祂像長於乾地之根,沒有什麼價值。這兩者既不好吃也用不能,被棄絕如屈原一樣,諫言甚多卻對君王絲毫沒有影響。
耶穌似有屈原之屈,但又具王者之尊,神應許說:「所以,我要使他與位大的同分,與強盛的均分擄物。因為他將命傾倒,以致於死;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。他卻擔當多人的罪,又為罪犯代求。」(以賽亞書五十三章12節)
這樣看來,上帝一出手,局面就截然不同。屈原沒有機會「問天」,如果能求問上帝的心意,就不會走入絕境。原來,「問天」才有「明天」!
皇天不負苦心人
「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,背負我們的痛苦;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,被神擊打苦待了。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,為我們的罪孽壓傷。因他受的刑罰,我們得平安;因他受的鞭傷,我們得醫治。」(以賽亞書五十三章4~5節)
我們以為耶穌受苦,其實是祂擔負我們的憂患。祂受苦、我受益;他受傷、我受惠。屈原錯問,還懷抱不切實際的希望,人看人多麼容易看走眼啊!
看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,人一樣看走眼,但卻看不出天機,誰曉得祂的受罰,使我們得平安;祂的受傷使我得醫治,接受耶穌的救贖之恩,神將不辜負你的心。
天是有情天不老。
離開京城,再沒有群眾的簇擁與掌聲,屈原披頭散髮,行走於汨羅江畔,沒有淡水漁人碼頭的浪漫,身體苦,心更苦。司馬遷說他形容憔悴,如耶穌一樣沒有佳形美容,屈原大哉問:「天哪,他們為何這樣待我?!」
耶穌卻說:「父啊!赦免他們;因為他們所做的,他們不曉得」(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4節)。二人生命不長。屈原一生因憂憤而死;主耶穌卻死裡復活了。
有機會獨行江畔時,再一次省思人生,誰高誰低?誰短誰長?誰死誰生?「天問」最終無解;「問天」才是答案,願神的旨意行在你的身上如同行在天上,「問天」,讓神的命定成就在你身上,不要在人身上找答案,願神祝福你過一個快樂而有深度的端午節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