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otstrap Image Preview
:::
  主日信息講章
寄給朋友寄給朋友 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回列表往後一則往前一則
項目標題圖示 -20141207主日信息【但願,更要加上情願】
有相關圖片檔

※2014/12/07台北新榮耀堂主日信息 朱台深牧師



但願,更要加上情願



 



【經文:詩107:8-22】



詩107:8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;9因他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,使心裡飢餓的人得飽美物。10那些坐在黑暗中、死蔭裡的人被困苦和鐵鍊捆鎖,11是因他們違背神的話語,藐視至高者的旨意。12所以,他用勞苦治服他們的心;他們仆倒,無人扶助。13於是,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;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。14他從黑暗中和死蔭裡領他們出來,折斷他們的綁索。15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;



詩107:16因為他打破了銅門,砍斷了鐵閂。17愚妄人因自己的過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。18他們心裡厭惡各樣的食物,就臨近死門。19於是,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;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。20他發命醫治他們,救他們脫離死亡。21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。22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他,歡呼述說他的作為!



    上週四和師母、女兒、女婿帶孫子前往木柵動物園遊玩,算是離開台灣二年多來,最快樂的時光。從孫子的視野看世界,彷彿重回孩提時代,接受父母、長輩呵護,用單純的眼光,興味盎然地觀察周遭事物,一切都是那麼地美好、無憂。這也原本是神創造人類本意,只是人越活越久越不單純,隨著人生境遇沈浮,產生越來越多牽絆。若能認識複雜、勝過複雜,選擇單純地信靠順服,我想神會非常地喜悅。



    在動物園猴子棲息區內,發現同群猴子被豢養在相同區域內,卻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。有些猴子像我們所熟知習性,東蹦西跳,完全靜不下來;有些猴子則是毛毛噪噪,動作十分誇張也惹人(猴)厭惡;有的猴仔無視於猴群喧囂,安靜地彼此梳理毛髮;有的猴仔則是眼神空洞,重複著相同動作(似乎罹患了憂鬱症)。女婿拿起相機隨手一拍,拍到一隻猴子獨坐樹頭,狀似安靜,望著人來人往群眾,竟然吐起了舌頭,像是在表達對於眼前環境的不屑、無奈與不滿。

    原來,小小猴群世界,與你、我所處環境並無二致,甚至連互動模式也如出一轍。人類如何應對生活呢?有的喧囂發洩情緒;有的則毛噪以對;有的單顧自己;或者乾脆生病算了;更多的是一邊過日子,一邊無奈、生氣、憤怒,甚至怨人、怨神、怨父母……。對基督徒而言,神的兒女可以作出不一樣選擇,遠勝過猴群與人群,雖然處境相同,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。也許環境一樣惡劣,但我們可以對神心存盼望,盼望祂的憐憫、恩慈與同在;另一方面,我們情願愛神、愛人,使我們與世人不同,正如今天所要傳遞的信息主題:「但願,更要加上情願。」

    「但願」是我們的盼望、期待、夢想。「情願」是失去盼望時,還願意信靠、等候;「情願」是期待落空時,還願意忍耐、接受;「情願」是夢想破滅時,還願意順服、放下。回顧一下幾個聖經人物,讓我們更容易分辨這兩個詞的用意:




  • 受仇敵所困的參孫——「但願」能脫離綑綁,如今「情願」與非利士人同死。

  • 身心成熟的良人——「但願」娶得美人歸,但因等待更美時刻,「情願」等候,不要叫醒所親愛的。

  • 面對驟然變局的馬利亞——「但願」無這窘困之事發生,然而,「情願」照?的話成就在我身上。

  • 權衡兩難的保羅——「但願」活在世上享受美好人生,然若非神的託付,「情願」離世與主同在。這樣說來,「但願」是心裡的滿足、肉體的安舒;「情願」是靈裡作出抉擇而帶出來的能力與平穩。

        詩篇107篇8-22節說到三個「但願」。「但願」人們因上帝慈愛和所行的奇事讚美祂,因為——祂使那些心裡渴慕者可以知足;因為——祂打破了銅拴、砍斷了鐵門,因為——祂的作為奇妙。人們來到神面前,都帶著「但願」——期待、夢想,然而「但願」不僅僅是一種希望,「但願」需要人的「情願」以對,好使我們更加配得那種更深地「但願」。



 



一、但願飽足,情願知足

    詩人說:「但願人因神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奇事稱讚祂;因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,使心裡飢餓的人得飽美物。」(8-9節)渴慕的得成就,飢餓的得飽足,都是人們基本需要,飽足是身體的層次,知足是心裡的層次,皆屬於「但願」之事。若從靈裡頭出發,「但願」就變成了「情願」,「但願」我們得飽足,但無論飽足不飽足,「情願」我的靈裡都有一個知足,使我身心的飽足,都有了依附所在。

    史丹福Stanford大學曾發表了一項調查。研究者給與一群四歲孩童各一個玩具屋,並與小朋友約定,當研究者再一次進入房間之前,可以不接觸玩具屋者,就能夠被贈與新玩具。實驗結果發現:有三分之二兒童,為了想要得到新玩具,可以等待15分鐘不碰觸玩具屋。另有三分之一孩童,難以控制心裡衝動,立刻拿取玩具屋把玩。經過十二年後,研究者再次追蹤同一批曾接受試驗孩童並發現,能夠拒絕衝動的孩子,都獲得更高生活滿足,他們的主動性、組織力、信任感、成就感,都勝過常人一籌。

    「但願」我們魚與熊掌都能兼得,然而,更「情願」我們耐心等候,學習靈裡的「知足」,以勝過肉身飢渴、心裡飽足的轄制,沒魚、沒熊掌,說不定還有鴨賞呢。親愛的好朋友,你有沒有發現,那些能夠忍耐、等待的人,才是能對抗壓力以及挫折的人,祝福你,成為喝著甕底好酒之人。



 



二、但願慈愛,情願自愛

    詩人說:「但願人因神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奇事稱讚祂;因為祂打破了銅門,砍斷了鐵閂。」(15-16節)神向來以慈愛待人,更願幫助我們打破困境,衝破黑暗、邁向光明。「但願」神以「慈愛」主動地尋找、供應我們;然而,更「情願」我們「自愛」來主動回應主愛,不只是徒享慈愛恩典,而是「情願」「自愛」,使神的心得著滿足。從心祈願:「但願」我們都得著神的慈愛、豐盛恩典,更「情願」「自愛」,得著打破銅門、砍斷鐵閂之能。

   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,新堡大學Newcastle教授Heather Brown挑選了幾百對兄弟與姊妹做了一項研究,得著有趣的結論。當孩子同時在一個家庭成長時,最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是,來自於父母的遺傳與教養。比較容易帶來改變的影響力,則是來自於交友。可見先天遺傳,以及後天教養,都對一個人性格的養成,十分重要,而成長過程,所結交的是損友還是益友,卻又大大地影響著人生發展。



最有趣的發現是,人們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,差不多十歲就已經定型了,而且這一個從小養成的習慣,將會持續終身。如果你覺得,減重或拒絕美食誘惑而倍感吃力,這與意志力、父母有關(這種說法,好像減輕了我一半的罪咎感,哈,哈!)對於人與神關係而言,祂的慈愛與恩典,有點兒像父母無條件供應,然而,親愛的好朋友,「但願」我們滿得神的「慈愛」,然而,更「情願」我們也有足夠「自愛」,來配合神的慈愛對待。



 



三、但願知恩,情願感恩

    詩人說:「但願人因神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奇事稱讚祂;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祂,歡呼述說祂的作為!」(21-22)因為神蹟——神做事在我們身上的軌跡,讓我們懂得讚美、懂得感謝,而「感謝」的份量竟有那麼地重,重到如同在神面前獻祭一樣。從內心與身外,分析「知恩」與「感恩」這兩個詞:「知恩」,是內在思維與決心;「感恩」,是外在情感與行動。「但願」我們都知道恩典,而且不要弄錯對象,但我們「情願」用感恩獻上為祭,從靈出發,貫通全身與全心。



    記不記得「魯賓孫漂流記」這本可愛童書?當魯賓孫漂流在茫茫大海之時,他清點了人生所有,列出以下兩份清單。第一份清單是:「我所面臨的問題」;



第二份清單是:「我的感恩事項」。問題清單上面他寫下了:「沒有衣服可穿」,但在感恩清單上面,則寫下了:「這個地方很溫暖不需要穿衣服」;在問題清單上,他記下了:「缺乏食物」,感恩清單上面則寫著:「這個小島有很多水及水果」;問題清單上面羅列了所有的失落與缺乏,感恩清單上面則呈現當下所有。魯賓孫漂流記讓我們明白:「原來我們所擁有的、可用的、可創造的,遠遠地超過了我們自己的想像。」親愛的好朋友,「但願」我們都知道「感恩」,生命中都擁有一份感恩清單,然而,我們更「情願」地「感恩」,情願隨時數算手中的感恩清單度日,因為,感恩將使我們不再一樣!



 


有相關圖片檔
圖片-01.JPG圖片-02.JPG圖片-03.JPG

圖片-04.JPG圖片-05.JPG圖片-06.JPG

圖片-07.JPG圖片-08.JPG圖片-09.JPG

圖片-10.JPG圖片-11.JPG
回列表

最後修改日期:2019/3/18 下午 06:13:00

 

 

 

 



台北新榮耀堂 New Taipei Glory Church
台北市忠孝東路五段782號
TEL(02)27276003 0921828754 FAX(02)2363-9401
Copyright ⓒ 2015 New Glory Church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