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明翰 (台灣世界展望會 會長)
杜明翰會長於座談會開場時表示,社會裡最基本單元是「家庭」,家庭幸福是培育社會人才最重要的基礎。面對社會婚姻與家庭的急速變遷,台灣眾教會自二○○九年起舉辦「活力台灣 幸福家庭 快樂義走」活動,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家庭價值與兒童人權。
今年,主辦單位台灣幸福家庭聯盟更以「守約」為幸福家庭主題,透過遵守夫妻雙方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約定,維繫家人彼此之間的信任感;除了義走活動外,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參與座談,討論現今社會家庭問題,並提出解決辦法。 林木筆:為愛守約 為家庭注入盼望(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)
林木筆副教授指出,社會環境變遷造成核心家庭低於半數,民國九十四年統計單親家庭占百分之八點六、隔代家庭占百分之一點三,代表了每十個家庭就有一個是單親或隔代家庭。近年來繼親家庭快速成長,有百分之十六的婚姻是由另一家庭演變來。
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為貧窮兒少化,家庭生活照護面臨挑戰,養不起兒女、養育困難,意外相對增多,尤其由老照顧少的家庭更嚴重。類似困境在偏鄉社區不斷產生,不只養不起,更是教不來,父母非常忙碌,沒時間照顧子女,部落的母親無法扮演傳統母親角色,為了生計忙碌,孩子交由年老者照顧,母親到鄰近城鎮或都市謀生。由於這樣的家庭中,父母的教育相對偏低,親子教育薄弱,子女學業成就也可能因此低落,生活及情緒上更面臨極大的考驗。弱勢家庭長大的孩子,情緒上悲傷失落,無法管控自我怒氣,容易有偏差行為,甚至淪為情緒障礙,行為偏差的高風險群體。 在傳統家庭照顧功能逐漸消失的今日,人們如何面對困難?林木筆談到,他在教會與社區服務時,於婚姻家庭成長營接觸到的高中與大學生表示,原本最親密的避風港再也不親密,被抱怨、爭吵、嘮叨聲取代,責備打罵聲聲傷人。放學回家最常接觸身體的不再是父母的擁抱,甚至有個孩子說最常接觸他的是酒瓶,在負面情緒影響下的父母依賴藥品與酒精逃避,造成子女的傷害。
此外,不論家庭型態如何,台灣社會期待,要求每個孩子多樣才藝,都要上台大。其實家長是愛孩子,用社會標準來要求孩子,但用唯一的一把尺來衡量小孩,常造成孩子疲累不堪。台灣高中數學能力在全球是數一數二,自信心卻是倒數第三,反映出孩子的挫折感。健康社會必需植基於成長學習的家庭,期待藉由如同主辦單位所舉辦的義走行動,能喚起台灣更多人願意學習如何愛家的心,為台灣沒有希望的家庭注入盼望。 黃迺毓:互相學習 是創造美好婚姻的關鍵(臺灣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)
家庭的價值,在於家庭成員如何看待婚姻及家庭。從廝守、固守到棄守,是許多失敗婚姻的寫照,現代人常常把離婚掛在嘴邊,就是不看重婚姻,或者在婚姻中缺少互相學習的機會,加上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、婦女就業比例增加、科技進步等因素,使得夫妻相處的時間更少、距離更疏遠,但是人類無法回到過去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、物質缺乏的農業社會,因此現代社會的家庭與婚姻中,互相學習就更顯重要。 黃迺毓教授說,美好的家庭類型,是所謂的「學習型家庭」,不管是幾代同堂、無論組成如何,夫妻間、父母子女間都需要互相學習。學習的管道很多,尋求有經驗的人固然很好,但是還不夠,專業觀念的培養還是必要的。 現在針對於家庭觀念的培養與家庭關係的建立,政府於民國九十三年通過《家庭教育法》,黃迺毓教授認為該法已經十年,應該有所檢討與修正;民間則有許多推動家庭教育的相關機構,如愛家基金會的親密之旅、愛盟基金會的青年安心成家專案、親子天下雜誌,及此次主辦單位呼籲民眾參與的「活力台灣 幸福家庭 快樂義走」等。 黃教授對於夫妻的相處下了兩個標語:「幸福不是靠運氣,是靠學習」、「婚前要預備、婚後要經營」,婚前給予適當教育的預防,比婚姻已經出現問題後再來補教更為重要。 楊寧亞:教會成為幸福家庭教育中心(台灣幸福家庭聯盟總召集人)
楊寧亞牧師認為,牧師就是教師,牧師以學術專業做為基礎,揮灑熱忱,讓「教會」發揮一「教」就「會」的功能。他說,「我們不在教室與書本裡空談,而是實戰面對每個背後有悲慘經歷的人。」 楊寧亞牧師舉出輔導案例,「妻子對婚姻深陷絕望,丈夫早早認知到婚姻本身就是缺陷,用不理不睬、不改變的態度面對妻子的怨懟,光鮮表象的家庭隱藏腐敗與絕望。有一回妻子跟朋友到教會,聽見詩歌的剎那,不住淚流滿面,在牧師協助下,決心回到真正的家。不久後,丈夫也因妻子的改變而受洗,夫妻信主後的一次吵架結束,丈夫選擇不同於過往消極沈默,竟然跪下禱告,張開眼的剎那,他看見滿地聖潔月光,當下決定要用耶穌捨己的愛來對待妻子。妻子感覺到神在改變丈夫,神把兩條平行線調到相同頻率,在耶穌的愛裡,家庭不再是地獄而是天堂,原本缺陷的婚姻漸漸變成圓滿。」 在親子教養上,養得起就教得來嗎?養得起關係就會好嗎?楊寧亞牧師談及,無論知識高低、富貴貧賤,男女老少皆可到教會尋求婚姻協助,他認為婚姻最大問題是自私、自大、自益,牧師重要的任務在幫助人從自我意識轉變成願意奉獻。 教會過去很重視透過協談輔導來施工補救,很費力但不一定成功。楊寧亞牧師在北美接受婚姻輔導訓練時,接觸到八○年代新思潮,即重視教育預防工作。因此台北真理堂除了治療輔導諮商外,還開設婚姻教育課程,進而落實人格教育,幫助準夫妻能學習做成熟的人,成熟人進到婚姻,會用成熟的態度面對問題,變成學習型家庭。 楊寧亞牧師說教會不斷傳遞正確價值觀,教導人際關係互動,提供很多幫助人的機會,讓大眾學習如何做人,如何經營家庭。他深切體認到教育對婚姻的重要,鼓勵新人們多利用教會資源來學習建立美好的家庭。 朱台深:堅守信約 家庭關係自然美滿(榮耀堂主任牧師)
現代社會少子化現象普遍,且家庭關係疏離,國外有調查指出,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在睡覺時,父親不在家。聯合國指出,二十一世紀全球最嚴重的問題,並非經濟、政治、戰爭或環保問題,而是家庭破碎所造成的社會問題。
然而朱台深牧師相信,宗教力量在解決家庭問題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,根據美國智庫在一九八二年的調查,在二千名少年犯中,有百分之九十五為無神論者;一九八四年調查,在離婚夫妻的案例中,信耶穌及不信耶穌的比例為一比二十;’在周末常去教會的人中,每二百對夫妻僅有一對離婚;家庭裡有宗教活動,如禱告、唱詩歌、參加教會及主日學,每二千對夫妻僅有一對離婚,這樣的數據對於神職工作者的鼓舞非常大,顯示擁有宗教信仰,的確對於處理婚姻關係有很大的幫助。 朱台深牧師以自身舉例,他出身在一個暴力家庭,父母的相處常常是從碎碎念開始,轉變成大聲溝通,也就是吵架,最後甚至暴力相向,這樣吵吵鬧鬧到了老年。在暴力家庭中的孩子,如果沒有外界力量的引導,是無法從暴力的陰影中釋放出來的,朱台深牧師本身也是在進入神學院,當了牧師後,才體會了愛與信仰的力量,這個力量讓他的家成為「家抱」的家庭,每天他都要和妻子抱一抱。聖經瑪拉基書中說到,「父親的心轉向兒女,兒女的心轉向父親」,如果我們能夠「對上帝不背約、對夫妻不毀約、對親子不失約」,守住對彼此的信約,家庭關係自然能夠和睦融洽。 徐光宇:夫妻相處幸福之道在互相依賴(統一星巴克總經理)
徐光宇總經理認為自己很幸福,他說,「從兒時的依賴生活走向獨立自主,步入婚姻後又回到互相依賴。」他從小在教會大家庭裡成長,小時候愛看父母的結婚照,想像長大後也要一樣幸福,如今實現童年夢想,也要把幸福傳給子女。 他指出婚後原本要離家組成新家庭,卻又回到父母家三代同堂,彼此因為依賴而幸福。「我們三代會自然分工,我爸會自動洗全家人的衣服,媽媽很愛小孩,自然帶我們的小孩,妻子下班後把重心放在家裡,是全家的領導,我放心拼事業,出差前只要嘴巴一動,妻子就準備好行李,所以我也非常聽話,她一下口令,我馬上一個動作,像倒垃圾、掃廁所。感謝妻子表現了家的領導者風範,展現出家庭的良好績效。」 在現代忙碌的社會中,有三成三的親子每天談話不足五分鐘,百分之三十二的父親因為工時長而少與子女傾談。甚至不少父母因為家的不圓滿,寧願逃到辦公室自願加班,或下班後在外閒逛,拖到很晚才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