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住慈善團體永久屋 原民信仰受考驗
高雄大愛園區二月十一日正式落成,然而最近卻發生霧台鄉四教派決議連署拒絕慈濟興建永久屋事件。據悉,原住民對大愛村管理模式頗有意見。
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許承道牧師表示,台灣眾教會普遍關心原住民的狀況;長老教會在台設教一百四十五年,深入陪伴原民弟兄姊妹,明白他們的生命與土地連結性極強。許牧師指出,在原住民的觀念中,認為土地是上帝所賜,不能隨便買賣,他們相信土地是上帝的,是與生命相連結的,不能隨意變更轉移,因此才會誤解展望會、紅十字會或慈濟等,其實他們的原意並非教會要站在同一邊,與其他伸出援手的民間宗教團體相抗衡。
許牧師說,原住民覺得如屋奴一般,入住則生命內涵與恩賜無法展現,當他們在山上時,藝術恩賜可盡情發揮,然而若只看社會成本,就只能提供他們低層次的滿足,不能達到高層次的生命實踐。他指出,心理學家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一九六九年提出需求層次論(Maslow'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),分別為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愛與隸屬需求、尊嚴需求、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求。基督信仰不止是食衣住行的層次,乃是更進一步,認同與接納的生命實現。當以色列民在埃及為奴時,埃及是高度文明的社會,神為何要以色列百姓千里迢迢到曠野去敬拜祂?對原住民而言,森林就是禮拜堂,要他們放棄森林而下山,甚至住在新落成的永久屋中,豈不就如同以色列民在埃及一般!
許牧師接著提到,把不是出於聖經的道德規範「十在心路」放在聖殿中,有違聖經教導。十誡透過摩西頒佈給百姓,是提升以色列人敬拜的層次,為讓以色列民能與上帝溝通,當法老說讓百姓在埃及敬拜神,不要去曠野時,摩西拒絕,因為神要百姓在曠野提升敬拜的層次,體驗何謂聖潔、公義和愛。至於人訂的倫理規範不能替代十誡對神的敬拜。
此外,許牧師說,撒母耳記上十三章,以色列王掃羅在吉甲與非利士人爭戰前,見先知撒母耳尚未到,勉強獻祭,撒母耳責備掃羅做了糊塗事了,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吩咐,後來掃羅心性改變,下場和家族光景都不堪。許牧師指出,二月十一日,總統馬英九參加大愛村落成典禮時,將「十在心路」置十字架底下是越俎代庖之舉,他說,他相信馬總統不知道這些事,因此教會領袖應曉以大義,不可得罪神。
許承道牧師呼籲基督徒,為原住民禱告,求神讓原住民回家,因為森林是他們的禮拜堂,土地就是他們的家;其次為教會認罪悔改禱告,讓祭司做祭司當作的事;第三,為馬總統禱告,許牧師呼籲教會領袖要讓馬總統知道所為,並帶他向神認罪悔改。
台北榮耀堂主任牧師朱台深表示,站在教會立場,當原住民同胞面對經濟、文化和信仰挑戰與壓力時,應給予關懷、代禱、支持他們為信仰奮鬥的理念。當不同信仰產生壓力時,正是檢驗我們對上帝信心的考驗。我們對原住民受助於不同宗教信仰團體協助建立教會時,仍希望維持基督信仰的純正,充份向政府表達尊重原住民文化及信仰的立場,期待政府正確回應並依法行政。
《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》相關條文明示,原鄉重建或遷居應尊重原住民文化、信仰,與他們協商取得共識及同意,建議原住民牧者與弟兄姊妹以此條例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。此外,教會呼籲並期待政府,關於教堂內部事務管理及宗教事務,盼能尊重教會立場。
朱牧師希望政府尊重原住民同胞的信仰和信念,也期待弟兄姊妹為此事劬勞禱告。長老教會總是在應堅持的信仰理念上支持信徒往前行,雖獲得的迴響不大,但深信神必記念和報答。
【摘自國度復興報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