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以下這則新聞寄給朋友
校園反霸凌 當雞婆遇上憤怒鳥
校園反霸凌 當雞婆遇上憤怒鳥
各級學校陸續開學,有人開心、有人擔心,上學本是件愉快的事,但是當霸凌、恐嚇、幫派、交保護費等事讓原本單純的校園蒙灰時,就讓人開心不起來。「有將近四成的學生害怕霸凌問題,再來是考試和體罰。」分析校園學生壓力來源,霸凌成了主角。
「霸凌Bully,是指一個學生長時間、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行為之中。」挪威學者Olweus對「霸凌」定義被廣泛引用,其中含有故意的傷害行為、重複發生、力量失衡三大特徵作為辨識。「台灣校園霸凌問題,近10年來的殘忍度和頻率都在加劇。」彩虹愛家生命協會生命教育部主任鍾美慧說。
「艋舺」校園 你是否曾經是主角?
校園霸凌多嚴重?在教育部「校園生活記名問卷調查」中發現,台灣每100名國中生就有5.5人曾遭受霸凌,客觀來看,隱藏的數據應該更多。隨口問問身邊親友:「學生時代有沒有聽見或遇見過校園霸凌?」結果往往是肯定的,有的自己本身就是霸凌主角。
國中時期曾被高年級大姊頭教訓過的小貞,就算現在已成年,談起當年慘遭霸凌還是印象深刻,「我被學姊叫到廁所,四、五個女生圍著我上下打量,叫我不要太囂張,還被推了一把。」她說還好自己沒有還手,不然應該會被打。後來大姊頭再藉機找她,她就拉著同學避開,「一、二次後,她們就沒有再找我了。」
國中曾是霸凌者、信主後生命改變的台北真道教會牧師廖文華,分析學生時期的青少年普遍較缺乏同理心,沒有什麼感同身受的能力。「所以當他們看到有人比較弱勢、內向,又與自己格格不入時,對這個人的存在就會感到討厭,覺得是害群之馬,想要教訓一下對方的感覺就會出現。」
他表示,青少年大多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、引導自己的情緒,稍不控制就變成欺負同學。「欺負別人時,他們幾乎沒有罪惡感,也不會分辨何為開玩笑,何為開過頭了?再加上不覺得是錯誤行為,所以才會將它PO在網路上,覺得好玩。」廖文華將自己拉回青少年時的輕狂思考模式。
「13、14歲的青少年荷爾蒙和生理正在成長,情緒像是洗三溫暖。」鍾美慧說,雖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如此,但青少年的確比較容易衝動。「理解青少年不難,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陪伴並給予引導。」她說。
但不可否認的是,霸凌是一個逾距的行為,若沒有及時處理,除了對受害者身心造成難以撫平的傷害外,嚴重的還會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發展。
分析霸凌者心境 缺乏受尊重與被愛經驗
您的姓名
您的Email
朋友姓名
朋友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