項目標題圖示 -臺灣教會的發展與轉化
臺灣教會的發展與轉化
 
資料提供:夏忠堅(臺灣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祕書長)
朱台深(臺北榮耀堂主任牧師)
整理:歐陽瑞萍
 
教會及基督徒統計數字
根據每兩年統計一次的〈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〉,二○○九年臺灣基督徒人口佔五歲以上總人口比例,增長至5.08%。報告顯示全臺灣各縣市基督徒比例都有增長,臺北市約有二十八萬基督徒,佔人口比例的11.19%,比二○○七年的8.95%有明顯增長;臺中市由二○○七年的5.27%增至6.22%;臺南市由二○○七年的5.9%增至6.82%;高雄市亦由二○○七年的5.22%增至5.74%。信主比例較高的臺東及花蓮地區,基督徒比例分別佔17.14%及14.86%。教會數目方面,二○○九年臺灣共有3,728家教會,超過千人的教會有四十三家。
 
教會發展概況
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,海內、外各宗派教會在臺灣興起,教會亦隨之注入新活力。惟近三十年間,臺灣教會發展較為遲緩。一九九○年,臺灣眾教會發起兩千年福音運動,許多教會回應呼籲並致力植堂,帶來一番新氣象。
    一九九六年開始,小組教會運動更新了教會建造理念。二○○○年起,教會更加注重禱告。臺灣教會不知不覺中有了新突破,基督徒比率突破5%。
臺灣教會在素質上有明顯的成長,常向韓國、新加坡、印尼(Indonesia)的教會觀摩研習,這些海外的觀摩研習對臺灣教會成長有相當大的貢獻。
 
教會合一
影響臺灣教會轉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會合一。臺灣各城市都有「同工聯禱會」,而且愈來愈多城市有「牧者合一」的每週禁食禱告會。
臺灣無論大、中、小型教會都能在和睦氣氛中分享交通,近日數家大型教會還開始籌劃健康教會聯盟,期望能以教會建立的經驗及資源,對中小型教會提供關懷與幫助。
 
本地及海外佈道/宣教
    在本地佈道上,臺灣教會的最大突破是職場宣教與社區宣教。愈來愈多信徒在各職場中積極推動職場事工及為基督作見證。不但如此,臺灣教會普遍積極參與社會救助、社區服務及家庭事工。
臺灣最大的基督教宗派——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也以二○一五年臺灣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為目標,開始推展「新倍加運動」,預期對臺灣本土宣教帶來新一波的成效。
    臺灣教會在跨文化宣教方面,仍然處在欠福音債的狀態。雖然許多外勞進入臺灣,但發展外勞福音事工的教會為數不多。雖然愈來愈多教會參與海外培訓及假期短宣隊,但是能差派長期宣教士的教會還是很少。
目前本地植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海外宣教則須結合更多人力、物力,前往福音未得之地,盼望全世界華人有更多連結,好使宣教事工能藉著眾人之力得以突破。
 
神學教育
臺灣各類神學院校在數量及質量上,都算相當不錯,造就出來的傳道人也使臺灣的教牧人材得以保持年輕化。
 
臺灣教會的挑戰
一.城鄉差距問題:大型教會皆位於都會區,而鄉鎮教會大半為中小型教會,如何輸送資源到較小規模教會,同時建立更多教會,是必須考慮的課題。
二.臺灣教會面對異教與民間宗教的復興、快速都市化及多元化的社會、兩黨惡性競爭的政治環境、世俗化與功利化的人心,在宣教及牧養上,其挑戰相當鉅大。
 
感恩與代禱事項
一.在商業界、演藝界、音樂界,愈來愈多人公開表達信仰。在媒體界,好消息衛星電視臺(GOOD TV)也產生了功能,讓基督徒找到舞臺,勇於見證耶穌之名。
二.求主使臺灣教會能整理自身經驗,帶出傳福音典範,能在未來更勇於承接神託付的使命。請為臺灣教會繼續建造發展,為傳道人見識與眼光被打開,為臺灣教會能在這迷信土地上顯出神的大能與神蹟,證實我們所傳的道代禱。
三.求主使臺灣教會更健康、更成長、更榮耀。
四.求主使華福異象——「廣傳福音,直到主臨」能落實在臺灣眾教會中。
五.求主使信徒、教會、職場、社會、國家轉化的異象能在臺灣彰顯。
 
 【摘自華福每日快訊】
 


最後修改日期:2011/9/17 上午 10:24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