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管齊下迎復興
近來台灣教會界有一些可喜的現象,令人鼓舞。第一是,2009年基督徒比例已達5.08(若含安息日會、真耶穌教會及天主教的泛基督徒比例是6.44),這對關心台灣教會發展的人來說,真是令人雀躍的好消息,有人因此認為這是復興的浪潮,呼籲要「乘勝追擊」,加倍傳福音。
第二是農曆七月,有些教會發揮創意,以「福音歌仔戲」取代中元普渡,強調教會要拿回文化詮釋權,有些教會以「福音解籤」、「福音護身符」來包裝福音,建議運用智慧、發揮創意使福音與民俗有對話空間,引領國人信主。
第三是屬靈高峰會的舉辦帶來迴響,近幾年「領導學」在台灣教會界受到重視,牧者需要學習領導,才能帶領教會走向健康、迎向增長!
從宏觀角度再思教會復興
卅年前,台灣教會界就開始有人為「復興」禱告。卅年來,靈恩運動在苗栗禱告山設立以後,就如火如荼地發展,不少教會內看到聖靈大能的工作,聖靈超自然的恩賜大大地被強調與運用,而且不少推動靈恩的教會也有明顯或快速的增長,或許有人會以此現象來定義「復興」,而說台灣教會已經開始在復興。
不過,若我們對「復興」的定義,不是侷限在部分教會的復甦現象,而是從宏觀的角度來檢視,當「復興」臨到時,台灣的基督徒普遍地充滿生命力,促使得救的人數不斷激增,整個台灣教會也因此得著大幅度的增長,並對社會的各領域產生明顯的影響力。
若由這標準來看,台灣教會雖然近年來有令人雀躍的成長,也有43間千人教會的建立,可是,至今仍有94的百姓在救恩門外,顯然離「復興」仍還有一段非常大的距離!
復興的主權在上帝,何時復興臨到?復興怎樣臨到?都在上帝的手中。但是,我們不能呆坐等復興,也不能只是閒聊談復興!復興是上帝的工作,尋求復興是教會應盡的責任。教會應為復興有所預備,教會應為復興舖路。
合一禱告培育人才
在此建議教會要多管齊下,迎接復興,底下是不可少的三件事:
一、加強禱告、合一連結:
禱告是其中最具關鍵性的事,渴求復興的禱告,常帶來神奇妙的作為,近年來較有增長的教會都是看重禱告的教會。只是火熱的禱告運動不應只是「某些教會」的事,而應成為全台合一的屬靈運動,為社會各層面、各領域的轉化,為教會的增長與茁壯,各教會能揚棄成見、合一連結、同心禱告。
二、人才培育、強化領導:
沒有人才,就沒有事工;有一流的人才,才有一流的事工!迎接復興,人才最重要!迎接復興的來到,我們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,教會的教牧同工、機構的專業人才,各行各業有影響力的帶職事奉者,這些有賴教會門訓工作的落實。筆者觀察海內外的教會,門訓工作做得紮實的教會,都會帶出明顯的增長。
再者,目前神學院仍是培育傳道人的主要管道,雖然各教派、各教會對傳道人才的培育有不同的理念與做法,而形成今日各種不同型態的「神學院」模式,但支持神學教育、培育傳道人才仍是必須重視的一環。若教會與神學院有好的合作,進行教牧同工的在職進修或訓練,在提升牧養與領導的能力上必有助益。
為福音搭建文化橋樑
三、文化轉化、搭建橋樑:
從1865年馬雅各來台宣教,福音傳到台灣已145年,到底是什麼因素,造成傳福音效果不彰、整體教會增長緩慢?當然,因素必然很多,看法或許無法完全一致,不過,民間宗教與祭祖問題是台灣人信主最普遍的障礙,至少認真傳福音或渴望家中長輩信主的基督徒,必會有此感受與看法。不少人至今還視基督教為「洋教」,甚至有人認為基督教是「不孝」的宗教。
因此,民俗節日的福音化是有待努力的一項事工,另外,建立一套普遍被接受的敬祖神學與敬祖做法,也是為福音搭建橋樑不可少的。愈來愈多的教會看重年輕人的事工,然而,年輕人信主受到家中長輩攔阻,主因也是祭祖問題。若祭祖問題得到妥善解決,必能為大復興舖成康莊大道!
2007元月八號的商業週刊(998期),報導潤泰集團的總裁尹衍樑是台灣最會投資的人之一,過去20年投資不敗,獲利超過250億元,未來他最看好的三大產業是生技、醫療和材料,他說:「2015年賣醬油會比賣晶片賺錢!」
台福教會在台灣有一個計畫,就是到2015年,在台灣要建立100間教會。
朱台深牧師也分享他在2005年作的異夢,2015年灣教會將有150年來前所未有的復興局面。客家教會界也推動「2005~2014倍加運動」,強調倍加之後,2015年要與台灣眾教會迎向復興!
看起來,2015是個很特別的一年,是很值得我們期待的一年。我們渴望復興,就讓我們務實地來預備復興,為復興舖路。 【摘自基督教論壇報】 |